每到过年,盐城到处都飘着桂花糖水的香味,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晶莹透亮的藕粉圆子。这道传承近200年的非遗美食,早就成了盐城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味道。
这手艺可是清朝御厨传下来的。用当地特产的藕粉,配上核桃、松子、金橘饼等八种果仁做馅,得用“三烫三滚”的老法子:裹一层粉烫一次水,反复六次,就像给圆子穿了六层透明糖衣。老师傅们常说:“每次裹粉都在跟时间赛跑。”最后出来的圆子像琥珀一样透亮,冒着热气都能看见里头晃动的馅料。
在盐城人心里,这圆子就是团圆的象征。除夕夜全家老小围坐搓圆子,爷爷奶奶手把手教孙子裹粉,这个场景传了几代人。做圆子的过程也有讲究——“一滚赶走晦气,二滚招来福气,三滚聚起财气。”看着圆子在锅里翻腾,就像看到新年愿望在冒泡。大年初一第一碗圆子要供祖先,甜滋滋的味道串起了过去和现在。
现在年轻人让老手艺有了新玩法。非遗工坊推出了抹茶味、紫薯味的新式圆子。过年时西溪古镇的体验工坊最热闹,游客们跟着老师傅学滚圆子,临走还能带走自己做的“盐城味道”。
从皇帝餐桌到百姓厨房,从小作坊到非遗招牌,这圆子滚了快两百年。咬开糯糯的外皮,果仁香混着桂花糖水在嘴里化开,吃的不仅是甜味,更是盐城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滋味。来盐城过年,别忘了尝尝这颗会“滚”的非遗圆子,每一口都是热气腾腾的故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