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精华

分享

党媒小记者沉浸式体验淮剧文化丨童心绘就非遗传承新画卷

本帖最后由 李亮亮 于 2025-3-6 10:12 编辑

为弘扬地方戏曲文化,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,3月2日,近30名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媒小记者走进全国唯一淮剧专题博物馆——位于市区聚龙湖畔的江苏淮剧博物馆。小记者们以指尖触摸百年戏韵,用童心解码非遗基因,开启了一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之旅。
DSC_0160.jpg

上午9点半,小记者们在讲解员王娇的引导下步入博物馆展厅。展柜中陈列的戏服、头饰、乐器及泛黄的剧本,都生动展现了淮剧200余年的发展历程。“淮剧是发源于盐阜、清江、淮安等地区,以建湖方言为戏剧语言,发展成为音乐唱腔兼容南北、艺术形态不断丰富的地方剧种。”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讲述淮剧的“前世今生”。小记者们认真记录,不时用手机定格珍贵展品。


DSC_0269.jpg

“想看看自己穿戏服的模样吗?”在数字互动区,工作人员的问题瞬间点燃小记者们的热情。依托AI换脸技术,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站在摄像头前,眨眼间“变身”为淮剧中的名角。小记者亭湖小学的杨溢看着屏幕中穿着戏服的“自己”兴奋不已:“原来传统戏曲可以这么酷!怪不得家里有很多人喜欢听淮剧。”讲解员介绍说,近年来,为了做好淮剧的宣传和推广,博物馆还建立了专业的淮剧数字文化体验厅和社教室,不断提升淮剧文化的普及率和知名度。


DSC_0256.jpg

认识和彩绘淮剧脸谱是社教活动的一项主题课程。在淮剧博物馆几位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小记者们手握画笔,在素白脸谱上细细勾勒。红色、黑色、黄色……随着颜料层层铺染,经典戏曲形象跃然眼前。小记者亭湖小学的郭辰皓在妈妈的陪伴下有板有眼地画起来,爸爸也饶有兴趣地在一旁独立完成。大约20分钟后,小记者盐渎路实验学校的陈亦旻举着作品开心地说:“我要把脸谱挂在书房,提醒自己记住家乡的文化瑰宝。”


DSC_0491.jpg

“今天的小记者表现都很好,特别要表扬男生,他们在彩绘脸谱时耐心又细作,能静下心来把素白脸谱空的地方都涂满。”讲解员说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。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们兴趣,博物馆将持续推出戏曲研学项目,让更多孩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。(记者 曹恒锋 李亮亮)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