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精华

分享

盐城晚报小记者化身“小农夫” 萌娃秋收忙 劳动助成长

2.JPG 4.JPG 1.JPG 7.JPG 6.jpg 5.JPG 9.jpg 8.jpg 10.JPG 11.JPG 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11月9日,30名盐城晚报小记者走进射阳县特庸镇田间地头化身“小农夫”,挖红薯、了解蚕桑文化、收割水稻……在劳动中体验丰收的喜悦,在实践中了解蚕桑文化。

郁郁葱葱的红薯地,藤蔓交织,绿意盎然。小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小铁铲,开始了挖红薯的欢乐时光。小记者们小心翼翼地挖掉红薯周围的泥土,一个大红薯露出来了,好像一个胖娃娃一样懒洋洋地躺在土地妈妈的怀抱里。小记者们用双手稳住红薯使劲摇,最后拎起红薯藤往上一拉,红薯就被成功挖出来了。“看,我挖到了一个大红薯!”“我挖的红薯又圆又大,很好看!”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潘艺琛拿出姐姐的样子,帮助弟弟潘艺铭一起挖红薯,当把红薯拎出来的那一刻,姐弟俩露出了收获的喜悦。

“在进村入口处大家看到的王村的形象符号‘破茧成蝶’雕塑,是王村蚕桑产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,更是对特庸蚕桑文化的高度概括。”蚕桑文化园讲解员姐姐借助雕塑向小记者们解读了特庸的蚕桑文化。在蚕桑文化园展示馆,小记者们聆听解说、欣赏图片、触摸实物,围绕蚕桑文化进行互动。最后,小记者们还亲手试做蚕丝扇子,还和园区里的小萌宠来了一次亲密接触。

踏入大片金黄、麦浪滚滚的稻田,小记者们满脸喜悦和惊讶,直呼兴奋和期待。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,一手抓着比自己还高的稻谷,一手用小剪刀轻轻剪下。有的小记者忙着收割,有的小记者忙着运输,他们还把收割下来的稻把送到脱粒机旁。在老师的帮助下,小记者们亲眼见证了沉甸甸的稻穗变成了一粒粒的稻谷,收成满满。干完农活的小记者们也很有创意,只见全体小记者齐动手,在分工合作中扎着稻草人。虽然比想象的艰难很多,但小记者们依然兴致勃勃,大胆挑战,共同收获劳动成果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没找到任何评论,期待你打破沉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